搶抓發展先進制造業新機遇 打響智能制造攻堅戰
2021-03-0314:40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被高調提及: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
智能制造是在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形成的人機物相互交互和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統。
工業體系中,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業軟件,往往采用的都是購買國外的軟件。然而,國外成熟軟件企業提供的軟件和工具,解決的是點的基礎問題,是選件、插件,往往都是通用性的。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就必須要建一個自主的工業軟件業務系統或工程中間件。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為什么要把它作為一個主攻方向?因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就給中國制造業追趕處于發展前列的美國、德國、日本制造業提供了機會。
在過去15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增加了7倍,中產階級解決了基本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問題,下一步必然要向提高生活品質邁進。然而,中國的制造業沒有準備好。不是沒有需求,不是經濟疲軟,是因為咱們中國制造企業造不出來滿足中產階級需要的好產品。這就是近幾年中國人在香港、日本、歐洲、美洲熱買掃貨的原因。
事實上,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發達國家也在尋求發展新路徑。無論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計劃、日本的智能機器人計劃,都是為了在產業變革的新時代掌握主動權探尋新工業模式,與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有異曲同工之處。
無論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其關鍵詞都是“智能”:智能化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設備、智能化流程,其背后的原動力都是軟件和互聯網的發展,換言之,互聯網、軟件與工業的融合正在顛覆傳統的工業世界。
產能過剩是當前壓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擔。然而,制造業真的產能過剩嗎?如果你現在要去買波音最先進的飛機,那就六年以后再說吧,即使拿現金去買也不行:一大筆訂單正在眼巴巴地等著波音兌現呢。
產能過剩是低端產業,高端產業永遠是供不應求。這就是制造業時代的變化。中國的產能過剩,準確地反應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工業技術體系太復雜、流程極長。目前來看,全球沒有一個工業體系是靠學國外軟件公司就可以學會的。然而有一些國產工程中間件的企業,正在這個方向上進行艱難地開拓和實踐,對中國航空工業也給予了大量的技術支撐。這是“中國制造2025”需要鼓勵和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構建中國工業技術體系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絕非“點線工程”,它不僅涉及企業生產的方方面面,還需要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因此,企業在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更需積極參與或推動產業鏈上其他企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此外,必須以試點示范為抓手,以點帶面,打造行業智能制造新型生態圈,帶動全行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萬物互聯。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